显微动态观察细胞形态、运动和分裂过程并进行分析,对于理解细胞生物学机制、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相关内容介绍:
观察方法与技术
荧光标记技术:利用基因编码技术将荧光蛋白与细胞分裂相关蛋白结合,或选用能与细胞结构或特定分子结合的荧光染料进行染色,如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染色质凝聚因子 RCC1,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微管蛋白,通过荧光信号来观察细胞内结构和分子的动态变化。
动态延时摄影:选用具有高速成像和精确控制功能的显微镜和摄像系统,设置合适的曝光时间、拍摄间隔等参数,对细胞进行连续拍摄,再将图像进行叠加和处理,展现细胞分裂的连续动态过程。
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除了前面提到的 SIM、4Pi-SIM 等显微镜技术,还可以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它通过逐点扫描和共聚焦原理,能够获得细胞的三维高分辨率图像,减少背景荧光干扰,清晰观察细胞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
细胞形态、运动和分裂过程的观察与分析
细胞形态观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形态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例如,在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会逐渐变圆,这一过程称为有丝分裂细胞 rounding,同时细胞体积也可能发生变化。通过对细胞形态的定量分析,如计算细胞的球形度、表面积、体积等参数,可以了解细胞在不同生理状态或外界因素影响下的形态改变。
细胞运动观察:细胞的运动方式多样,包括迁移、爬行、收缩等。在活细胞成像中,可以观察到细胞在基质上的迁移轨迹、速度和方向等。例如,免疫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对于免疫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通过显微动态观察可以研究免疫细胞的迁移机制以及药物对其迁移的影响。
细胞分裂过程观察与分析
前期:细胞核中染色质开始凝聚形成染色体,染色体逐渐变短变粗,核仁渐渐解体消失,细胞两极的 centrosomes 开始组装纺锤体纤维。
中期:染色体排列到纺锤体的中央,着丝点都位于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此时染色体形态最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两组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纺锤体纤维逐渐缩短,牵引染色体移动。
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开始内陷,逐渐将细胞质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完成细胞分裂过程。
应用案例
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荧光标记青鳉鱼受精卵中的染色质凝聚因子 RCC1 和微管蛋白,利用显微动态观察技术,发现了在早期胚胎的纺锤体中心部分存在一个特殊的微管密集区域,该区域比外围的纺锤体更加稳定,且 Ran-GTP 通路对胚胎分裂早期细胞的纺锤体组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