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恒荣创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揭秘肿瘤微环境:小动物活体光声成像在肿瘤血管生成与缺氧研究中的前沿应用
揭秘肿瘤微环境:小动物活体光声成像在肿瘤血管生成与缺氧研究中的前沿应用
编辑 :

长恒荣创

时间 : 2025-11-05 12:28 浏览量 : 2

肿瘤微环境的动态变化(如异常血管生成、局部缺氧)是影响肿瘤进展、转移及治疗响应的核心因素。传统成像技术(如病理切片、荧光成像)或因侵入性强无法动态追踪,或因组织穿透浅难以量化深层微环境特征,制约了肿瘤机制研究与药物研发。小动物活体光声成像技术凭借 “光学分子特异性 + 超声深层穿透” 的独特优势,实现了肿瘤微环境的无创、实时、多参数可视化,成为破解血管生成与缺氧研究瓶颈的核心工具。


一、技术原理:融合光学与超声的微环境 “透视镜”

光声成像的核心原理是 “光吸收 - 声波产生” 的能量转换:系统通过脉冲激光照射小动物肿瘤部位,肿瘤组织内的特异性吸收体(如血红蛋白、缺氧探针)吸收光能后瞬间升温膨胀,产生微弱的超声信号(即光声信号);超声探测器捕获该信号后,经算法重构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

相较于传统技术,其优势显著:一是深层组织穿透能力,可实现 5-15mm 深度的肿瘤成像,突破荧光成像(<2mm)的穿透局限,覆盖小鼠皮下瘤、原位瘤(如乳腺原位瘤、脑原位瘤)的全层微环境;二是功能与结构成像结合,既能通过血红蛋白的光吸收特性( oxy-Hb 吸收峰 542nm、deoxy-Hb 吸收峰 577nm)量化血管血氧饱和度,又能结合特异性分子探针(如缺氧敏感探针、血管内皮标志物探针)定位功能异常区域;三是无创动态监测,可对同一小鼠肿瘤进行连续 7-14 天的追踪成像,避免传统病理切片 “牺牲动物、静态快照” 的缺陷,获取微环境动态演变数据。


二、核心应用一:肿瘤血管生成的动态量化与药物评估

肿瘤血管生成(从无血管期到异常血管网络形成)是肿瘤增殖的关键步骤,传统方法仅能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密度(CD31 阳性区域),无法反映血管功能与动态变化。光声成像通过多参数分析,实现了血管生成的 “全景式” 研究:

在血管生成动态追踪中,研究人员利用光声成像监测小鼠 Lewis 肺癌模型的血管发育过程:接种后第 3 天,可检测到肿瘤边缘少量 “萌芽状” 血管(直径 < 10μm),光声信号强度较弱;第 7 天,血管网络快速扩张,出现扭曲、分支紊乱的异常血管(直径 20-50μm),且 oxy-Hb/deoxy-Hb 比值从 0.8 升至 1.5,提示血管灌注功能初步形成;第 14 天,肿瘤中心血管因压迫出现闭塞,deoxy-Hb 信号显著增强,形成局部低氧区域。这一动态过程的捕捉,修正了 “肿瘤血管生成仅依赖 VEGF 单一信号” 的传统认知,发现 Ang-2 信号在血管分支紊乱阶段的关键调控作用。

在抗血管生成药物研发中,光声成像成为药效评估的 “金标准”。以抗 VEGF 药物贝伐珠单抗为例,对小鼠结肠癌模型给药后,通过光声成像连续监测:给药第 2 天,肿瘤血管 oxy-Hb 信号下降 30%,提示血管灌注减少;第 5 天,异常血管分支数量减少 40%,血管直径趋于均一(15-25μm);第 7 天,肿瘤体积抑制率达 50%,且光声量化的血管密度与病理检测结果一致性达 90%。相较于传统肿瘤体积测量,光声成像可提前 3-5 天发现药物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大幅缩短药物筛选周期。


三、核心应用二:肿瘤缺氧区域的精准定位与机制解析

肿瘤缺氧(氧分压 <10mmHg)是导致放疗抵抗、免疫逃逸的重要原因,传统缺氧检测依赖侵入性氧电极或离体组织染色,无法实现活体原位定位。光声成像通过 “特异性探针 + 多波长分析”,解决了缺氧研究的 “定位难、量化难” 问题:

在缺氧区域动态 mapping中,研究人员采用缺氧敏感光声探针(如 IR-780 修饰的纳米探针,缺氧环境下吸收峰从 680nm 红移至 720nm),对小鼠黑色素瘤模型进行成像:肿瘤边缘区域因血管丰富,oxy-Hb 信号强,缺氧探针信号弱(氧分压 15-20mmHg);肿瘤中心区域(距离边缘 > 500μm),deoxy-Hb 信号增强,缺氧探针信号显著升高(氧分压 <5mmHg),且该区域与后续病理检测的缺氧标志物(HIF-1α 阳性区域)重叠率达 85%。更重要的是,光声成像发现缺氧区域并非 “静态固定”—— 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缺氧区域会随血管闭塞、肿瘤细胞增殖动态迁移,每 3 天约有 10%-15% 的区域发生缺氧状态转换。

在缺氧与免疫治疗响应关联研究中,光声成像揭示了关键机制:对小鼠 CT26 结直肠癌模型进行 PD-1 抑制剂治疗,光声成像发现 “缺氧改善程度” 与治疗效果显著相关 —— 治疗有效组(肿瘤缩小 > 50%)的缺氧区域面积在第 7 天减少 60%,oxy-Hb/deoxy-Hb 比值从 0.6 升至 1.2;而治疗无效组的缺氧区域无明显变化,且 HIF-1α 表达持续升高。进一步研究证实,缺氧环境会抑制 T 细胞浸润(CD8+T 细胞数量减少 40%),而光声成像可通过监测缺氧改善情况,提前预测免疫治疗响应,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四、前沿技术进展与未来展望

当前,小动物活体光声成像正朝着 “更高分辨率、更多参数、更精准干预” 方向发展:一是超分辨光声成像技术(如光声显微镜)的应用,将空间分辨率提升至 1μm,可观察肿瘤毛细血管(直径 < 5μm)的内皮细胞形态变化;二是多模态融合技术(光声 - 荧光、光声 - PET),例如光声成像定位缺氧区域后,通过 PET 成像量化该区域的葡萄糖代谢活性,实现 “功能 - 代谢” 的协同分析;三是智能算法集成,结合深度学习自动识别血管异常区域、量化缺氧程度,将数据分析效率提升 10 倍,避免人工标注误差。

未来,随着靶向性更强的分子探针(如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缺氧探针)研发,以及光声成像与光遗传调控的结合(通过光声信号触发光刺激,调控缺氧区域的基因表达),该技术将实现 “成像 - 分析 - 干预” 的闭环,进一步深化对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的认知,加速抗血管生成药物、缺氧靶向药物的临床转化,为精准肿瘤治疗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总结

小动物活体光声成像凭借无创动态、深层穿透、多参数量化的优势,彻底改变了肿瘤微环境研究 “静态、局部、侵入性” 的传统范式。在肿瘤血管生成研究中,它实现了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动态追踪;在缺氧研究中,它完成了缺氧区域的精准定位与机制解析。作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 “桥梁”,该技术不仅为肿瘤微环境机制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更在药物研发、治疗效果评估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有望推动肿瘤研究向 “精准化、动态化” 方向持续迈进。


cache
Processed in 0.005847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