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恒荣创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活体小鼠脑部光声多模态实时采集过程
活体小鼠脑部光声多模态实时采集过程
编辑 :

长恒荣创

时间 : 2025-10-14 12:13 浏览量 : 2

活体小鼠脑部光声多模态实时采集通过整合光声成像、超声成像及超分辨率算法,结合光纤负聚焦超声探测器或超快功能性光声显微镜等创新技术,实现了对脑部血流动力学、氧饱和度及结构信息的高时空分辨率三维成像,其具体过程及关键技术如下:


一、技术原理与系统构成

1.光声成像(PA)

利用脉冲激光(如532nm、1064nm)照射小鼠脑组织,内源性物质(血红蛋白、黑色素)吸收光能后产生热膨胀,释放超声波。通过探测超声波并重建图像,可反映血流、血氧饱和度等功能信息。

多波长激发:如532nm靶向氧合血红蛋白,900nm增强组织穿透,实现快速功能性脑成像。

2.超声成像(US)

通过高频超声波(10-100MHz)探测组织密度差异,重建脑部结构(如血管壁、器官轮廓),穿透深度可达厘米级,提供结构背景信息。

3.超分辨率算法

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将分辨率提升至10-200nm,可分辨毛细血管分支、细胞级结构。

深度学习增强:通过U-Net、Transformer等模型减少噪声,优化深层组织分辨率。

4.光纤负聚焦超声探测器

利用光纤柔性特性,弯曲形成负聚焦超声探测器,接收角扩展至120°,最小可探测声压低至5.4 Pa,实现无创全脑高分辨成像。


二、实时采集过程

1.术前准备

麻醉与固定:使用异氟烷麻醉小鼠,固定于立体定位仪,调整头部与仪器平面垂直。

颅骨处理:沿头顶中线切开头皮,剥离骨膜,暴露颅骨,钻孔(直径约2mm)避开主要血管和脑组织。

2.成像系统设置

超快功能性光声显微镜(UFF-PAM):

采用双波长激光(532nm、558nm)激发,水浸式12面多边形扫描仪实现快速三维成像(视场11×7.5×1.5 mm³,频率2 Hz,空间分辨率约10 μm)。

实时捕捉脑皮层血管收缩、舒张及氧饱和度变化,同步监测扩散性抑制(SD)波传播。

光纤负聚焦超声探测器:

通过弯曲光纤结合合成孔径算法,将超声接收角扩展至120°,成像深度超过7 mm,空间分辨率达130 μm。

构建线性扫描光声层析成像系统,实现无创全脑成像及脑内血栓可视化。

3.多模态数据采集

同步采集:光声信号反映血流动力学,超声信号重建脑部结构,通过坐标校准消除系统误差。

三维重建:通过机械扫描或阵列式探测器采集多角度信号,经反投影或傅里叶变换算法生成立体图像,呈现脑部空间分布。

动态监测:实时追踪脑缺血-再灌注、肿瘤血管新生等过程,量化肿瘤体积变化或血管网络分布密度。

4.数据处理与分析

深度学习上采样:应用改进版全密集U-net模型对欠采样图像进行上采样,重建血管连续性,消除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特征提取: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算法区分神经元放电信号与噪音,量化神经电活动与行为关联。

量化评估:计算血氧饱和度、血流速度、血管直径等参数,评估脑缺氧模型或药物疗效。


三、关键技术优势

1.高时空分辨率:UFF-PAM系统实现微血管水平(10 μm)的实时三维成像(2 Hz),光纤负聚焦探测器突破传统超声接收角限制,提升深层组织分辨率。

2.多模态融合:光声(功能)+超声(结构)+荧光(分子)三模态同步采集,提供解剖、功能及分子信息,适用于肿瘤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估。

3.无创动态监测:无需注射造影剂,利用内源性物质成像,适合长期观察(如肿瘤生长、血管发育)。

4.智能化分析:AI自动识别肿瘤边界、计数血管分支、预测疾病进展(如肿瘤转移风险),提升临床转化效率。


四、应用场景

1.脑功能研究:监测脑缺血-再灌注、癫痫发作等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定位SD波起源并跟踪传播模式。

2.肿瘤学:无创观察皮下肿瘤或原位肝癌的血管生成动态,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

3.神经科学:结合颅窗技术,显示皮层微血管分支细节,追踪纳米药物在脑内的分布。

4.药物研发:量化药物载体靶向分布与代谢,验证基因编辑效果(如血管通透性变化)。


总结

活体小鼠脑部光声多模态实时采集通过光声(功能血流)、超声(结构)及超分辨率算法融合,利用超快显微镜或光纤探测器实现高分辨三维成像,同步捕捉脑部动态变化,结合AI分析血氧、血管等参数,助力脑病研究与药物评估。


cache
Processed in 0.007112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