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恒荣创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小鼠活体示踪肿瘤细胞成像系统
小鼠活体示踪肿瘤细胞成像系统
编辑 :

长恒荣创

时间 : 2025-10-13 13:00 浏览量 : 2

小鼠活体示踪肿瘤细胞成像系统是一种结合分子探针、影像设备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非侵入性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可在活体小鼠中实时观察和监测肿瘤细胞的动态变化,在肿瘤研究、药物研发及疾病机制解析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以下从技术原理、系统构成、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四个维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技术原理

该系统通过荧光标记或报告基因技术对肿瘤细胞进行标记,利用高灵敏度光学检测设备(如CCD相机)捕捉活体小鼠体内的荧光或生物发光信号,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三维重建,直观呈现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及药物响应等动态过程。

1.荧光成像

标记方式:通过荧光染料(如GFP、RFP)或荧光报告基团标记肿瘤细胞、炎症介质等。

成像过程:荧光显微镜或成像系统激发标记物,实时观察荧光信号分布。

优势:信号强度大,可直接观察成像,适用于多种分子和细胞过程的标记。

2.生物发光成像

标记方式:利用荧光素酶(如Firefly Luciferase)基因标记肿瘤细胞,通过注射荧光素底物与酶反应产生光信号。

成像过程:高灵敏度CCD相机检测生物发光,无需外部激发光源。

优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合精确定量活细胞数量。


二、系统构成

1.标记模块

荧光标记:采用GFP、RFP等荧光蛋白或荧光染料标记肿瘤细胞。

生物发光标记: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荧光素酶基因整合到肿瘤细胞染色体中,培养稳定表达细胞株。

2.成像设备

高灵敏度CCD相机:如背照式深冷相机,制冷温度达-100°C,QE峰值达95%,具备出色的信噪比。

激光光源:提供稳定光谱,减少光衰,确保荧光成像的均匀性。

点状光纤:可调节设计避开荧光干扰区域,支持小动物光热实验。

3.数据分析软件

图像重建:对捕捉到的光信号进行三维重建,形成肿瘤细胞动态变化的直观图像。

定量分析:自动计算肿瘤尺寸、光子数等参数,跟踪实验进展。


三、应用场景

1.肿瘤生长与转移监测

优势:传统方法需处死小鼠获取数据,而活体成像可对同一批小鼠进行长期观测,降低实验成本并提高数据可靠性。

案例:利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监测甲状腺癌(ATC)模型,清晰显示肿瘤轮廓,验证药物疗效。

2.抗肿瘤药物研发

药效评价:通过生物发光信号变化判断药物是否有效杀死肿瘤活细胞。

靶向分布研究:荧光标记药物或抗体,追踪其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情况。

案例:辉瑞公司利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验证抗肿瘤药物Sutent的疗效,发现其能显著降低肿瘤光学信号,证明对活细胞的杀伤作用。

3.癌症分子机理研究

基因功能研究:标记癌症相关基因,研究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通过荧光素酶标记p53基因,研究其抑癌作用,发现p53突变是肿瘤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4.干细胞与免疫研究

干细胞追踪:标记干细胞并示踪其在体内的增殖、分化及迁移过程。

免疫细胞功能评价:观察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功能。


四、典型案例

1.纳米材料递送系统研究

背景:韩国科学技术院研究发现,糖萼模拟纳米颗粒(GlyNPs)可通过组织和细胞选择性将药物运送到目标器官。

方法:将不同组合的GlyNPs注射入小鼠体内,利用活体成像系统(IVIS)进行荧光成像,观察其在肝脏、肾脏、脾脏等器官的生物分布。

结果:鉴定出高肝脏靶向(GlyNPB、GlyNPAB)、高肾脏靶向(GlyNPAD、GlyNPACD)和高脾脏靶向(GlyNPC、GlyNPAC)的纳米颗粒组合。

2.肿瘤转移机制研究

背景:纳米颗粒(NPs)可能通过破坏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促进肿瘤转移。

方法:将MDA-MB-231-Luc细胞悬液静脉注射入小鼠血管内,给予TiO2 NPs处理后,利用IVIS光谱活体成像系统进行生物发光成像。

结果:发现TiO2 NPs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血管内渗和外渗,增加肿瘤负荷和巨噬细胞数目。

cache
Processed in 0.006767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