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基础机制探索与临床前药物研发中,小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是连接细胞实验与人体临床研究的关键桥梁。传统肿瘤研究依赖病理切片、组织匀浆等侵入性手段,需处死动物才能获取数据,无法实现对同一模型的长期动态追踪,且难以反映肿瘤在活体微环境中的真实生长、转移及药物响应过程。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的出现,以 “无创、实时、多维度” 为核心优势,打破了这一局限,可在活体状态下监测肿瘤的形态、活性、代谢及微环境变化,成为推动肿瘤研究向精准化、动态化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
主流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及肿瘤研究应用
当前肿瘤研究中,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已形成多技术协同的体系,不同技术基于原理差异,适用于不同研究场景,共同覆盖肿瘤研究的全流程需求。
生物发光成像:高灵敏度的肿瘤活性追踪工具
生物发光成像依托 “酶促发光” 原理,通过向小动物体内导入表达荧光素酶(如萤火虫荧光素酶、海肾荧光素酶)的肿瘤细胞或病毒载体,当注射荧光素底物后,底物在荧光素酶催化下发生氧化反应,释放波长 400-700nm 的可见光。该技术无需外源激发光,几乎无组织自体荧光干扰,灵敏度极高,可检测到体内少至 10 个肿瘤细胞的微小病灶。
在肿瘤研究中,其核心应用集中于肿瘤转移追踪与微小病灶监测。例如,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肺癌细胞肺转移模型后,通过生物发光成像可每周无创监测小鼠肺部转移灶的形成过程 —— 早期(接种后 1-2 周)即可捕捉到肺部微弱的发光信号,动态记录转移灶从单个细胞定植到形成肉眼可见结节的全过程,且发光强度与肿瘤细胞数量呈线性相关,可量化评估转移效率。此外,在肿瘤干细胞研究中,该技术还能追踪荧光素酶标记的肿瘤干细胞在体内的定植、增殖能力,为解析肿瘤复发机制提供直接证据。
荧光成像:分子特异性的肿瘤靶向观测手段
荧光成像通过外源激发光(如紫外光、可见光、近红外光)照射小动物体内的荧光探针(如荧光染料、量子点、荧光蛋白),探针吸收能量后发射特定波长的荧光,通过检测荧光信号实现肿瘤定位。相比生物发光,荧光成像无需基因改造,可通过选择靶向肿瘤标志物(如 EGFR、CD44)的荧光探针,实现对天然肿瘤模型的特异性成像。
近红外光(700-900nm)荧光成像是当前肿瘤研究的主流选择,因该波段光在组织中散射与吸收较弱,穿透深度可达数毫米,能清晰观测皮下及浅层器官(如乳腺、肝脏)的肿瘤。例如,在乳腺癌原位模型研究中,将靶向 HER2 的近红外荧光探针注射到小鼠体内,探针与肿瘤细胞表面的 HER2 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成像可清晰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实时监测肿瘤体积变化;同时,通过分析荧光信号强度,可量化肿瘤细胞表面 HER2 的表达水平,为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的疗效评估提供分子层面的依据。
光声成像:兼顾结构与功能的肿瘤微环境分析技术
光声成像融合光学分子特异性与超声穿透性,其原理是脉冲激光照射组织时,肿瘤区域的吸收体(如血红蛋白、靶向探针)吸收能量后升温膨胀,产生超声压力波,通过检测超声信号并重建三维影像。该技术既具备光学技术的分子特异性,又拥有超声技术的深层穿透能力(可达厘米级),且无电离辐射,可同时获取肿瘤的解剖结构与功能信息。
在肿瘤血管生成与微环境研究中,光声成像表现突出。例如,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中,通过检测肿瘤区域血红蛋白的光声信号,可清晰显示肿瘤血管的分支形态、密度分布,区分功能性血管与畸形血管;同时,通过分析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的信号比值,可量化肿瘤组织的氧饱和度,评估肿瘤缺氧程度 —— 这一功能对研究肿瘤耐药机制至关重要,因缺氧环境会导致肿瘤细胞对放化疗敏感性下降,光声成像可实时监测缺氧区域的变化,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与微型磁共振成像(Micro-MRI):高分辨率的肿瘤结构成像技术
Micro-CT 基于 X 射线衰减差异成像,空间分辨率可达微米级(5-10μm),能清晰显示肿瘤的解剖结构、边界及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Micro-MRI 则依托磁共振信号差异,软组织对比度优异,可区分肿瘤实质、坏死区与水肿区,且无电离辐射,适合长期动态监测。
两者在肿瘤模型验证与药物疗效评估中不可或缺。例如,在胰腺癌原位模型中,Micro-CT 可精准测量肿瘤体积,评估肿瘤对周围胰腺导管、血管的侵犯情况;而 Micro-MRI 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内部的坏死区域,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坏死区的变化,判断药物是否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此外,在骨转移模型研究中,Micro-CT 可灵敏检测肿瘤导致的骨小梁破坏、骨密度降低,为抗骨转移药物的疗效评估提供直观的结构证据。
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穿透深度与分辨率的平衡 —— 荧光成像虽分子特异性强,但近红外光穿透深度有限,难以观测深层器官(如脑、腹腔)的肿瘤;二是运动伪影干扰 —— 小动物呼吸、心跳等生理运动易导致影像模糊,影响肿瘤体积测量、血管形态分析的准确性;三是探针的特异性与安全性 —— 部分荧光探针存在非特异性结合、体内代谢缓慢等问题,可能干扰实验结果,且部分放射性探针(如用于 PET 成像的探针)存在辐射风险,限制长期使用。
未来,技术发展将围绕 “突破局限、强化协同” 展开:在成像性能方面,近红外 II 区(1000-1700nm)荧光成像将成为主流,该波段光穿透深度是传统近红外光的 2-3 倍,可实现深层肿瘤的高分辨率成像;在运动校正方面,AI 驱动的实时图像配准算法将广泛应用,通过捕捉呼吸相位信号,自动抵消运动伪影,提升数据准确性;在多技术协同方面,“光声 - MRI”“生物发光 - Micro-CT” 等多模态成像系统将成为趋势,既能获取肿瘤的分子功能信息(如活性、缺氧),又能获取高分辨率结构信息,实现 “功能 - 结构” 一体化分析;在探针研发方面,智能响应型探针(如对肿瘤酸性微环境、特定酶敏感的探针)将进一步发展,提升肿瘤靶向特异性,同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通过 “无创动态监测”,彻底改变了肿瘤研究的范式,从 “静态切片分析” 转向 “动态活体追踪”,为解析肿瘤生长转移机制、筛选靶向药物、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该技术将进一步缩小小动物模型与人体临床研究的差距,加速肿瘤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