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M811(LiNi₀.₈Co₀.₁Mn₀.₁O₂)作为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代表,凭借单电芯能量密度突破 300 Wh/kg 的优势,成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的核心选择。然而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关键瓶颈:变温环境下(尤其是 - 20℃至 60℃的宽温度区间),负极易发生金属锂析出(析锂)现象 —— 低温时 Li⁺扩散速率骤降导致电荷堆积,高温时 SEI 膜稳定性下降引发副反应,均会造成电池容量衰减、内阻升高,甚至引发热失控风险。传统离线表征手段(如事后 XRD、电镜观察)无法捕捉析锂的动态演化过程,而原位 X 射线衍射(in-situ XRD)技术通过 “电化学 - 变温 - 物相分析” 的实时联动,首次实现了 NCM811 锂电池变温析锂行为的原子级追踪,为破解其安全与寿命难题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技术适配:原位 XRD 变温研究系统的设计核心
针对 NCM811 锂电池的测试需求,原位 XRD 系统需突破 “变温控制 - 电化学兼容 - X 射线穿透” 三大技术壁垒,构建专属研究平台。其一,变温电化学原位样品池设计。样品池采用 “聚酰亚胺薄膜(PI 膜)封装 + 铜 / 铝集流体引出” 结构:PI 膜厚度仅 25μm,X 射线透过率达 85% 以上,同时耐受 - 40℃至 100℃的宽温范围;内部预留电解液注液通道,确保电池在变温过程中维持稳定的充放电性能(电压范围 3.0-4.3V,与实际应用一致);样品池紧贴高精度控温模块(采用半导体制冷 + 电阻加热双模式),温度控制精度达 ±0.5℃,升温 / 降温速率可设为 1-5℃/min,模拟电池从低温启动到高温运行的动态温度变化。
其二,XRD 测试参数的优化匹配。选用 Cu Kα 射线(波长 λ=1.5406 Å)作为激发源,扫描范围 2θ=10°-80°,覆盖 NCM811 正极(特征峰 2θ=18.7°、37.5°)、石墨负极(002 面特征峰 2θ=26.5°)及金属 Li(特征峰 2θ=36.6°)的关键物相峰;采用 “步进扫描 + 快速采集” 模式,单次扫描时间缩短至 5 分钟 / 次,既能捕捉析锂的瞬时信号,又避免长时间测试导致的电池性能衰减;数据处理时通过 Rietveld 精修算法,定量分析不同温度下 NCM811 的晶胞参数变化(如 c 轴膨胀率)、石墨的层间距(d₀₀₂)及金属 Li 特征峰的积分强度,建立物相变化与析锂行为的量化关联。
其三,多信号同步采集策略。系统集成电化学工作站与温度传感器,实现 “XRD 物相监测 - 充放电曲线记录 - 温度变化追踪” 的三信号同步:充放电过程中实时记录电压 - 容量曲线,标记不同 SOC(State of Charge)对应的 XRD 扫描节点;温度传感器嵌入样品池内部,精准反馈测试过程中的实际温度(避免环境温度与电池本体温度偏差),确保析锂行为与温度条件的一一对应,例如低温下电压平台偏移时,可同步观察到金属 Li 特征峰的出现。
核心研究发现:变温区间的析锂行为差异与机制
基于原位 XRD 系统的实时监测,NCM811 锂电池在不同温度区间的析锂行为呈现显著差异,其核心机制可通过物相演化规律清晰揭示。
1.低温区间(-20℃至 0℃):析锂易发性与滞后性
低温下,原位 XRD 观察到两大关键现象:一是 Li⁺嵌入 / 脱出的物相响应滞后 ——NCM811 正极的 2θ=37.5° 特征峰(对应 Li⁺脱出时的晶胞收缩)在充电过程中偏移速率较常温慢 30%,石墨负极 002 面特征峰(Li⁺嵌入时层间距增大,2θ 向低角度偏移)的变化同样延迟,表明低温显著抑制 Li⁺在正负极间的扩散效率;二是金属 Li 特征峰(2θ=36.6°)提前出现 —— 当温度降至 - 20℃、SOC(充电状态)仅达 50% 时,即可检测到该特征峰,且峰强度随 SOC 升高而线性增强(积分强度从 500 a.u. 升至 2000 a.u.),说明低温下负极表面易发生 Li⁺堆积,未及时嵌入石墨层的 Li⁺优先还原为金属 Li。进一步分析发现,此时 SEI 膜的阻抗(通过同步 EIS 测试)较常温升高 2-3 倍,加剧了电荷转移阻力,形成 “Li⁺扩散慢 - 阻抗高 - 析锂” 的恶性循环。
2.常温区间(25℃):高倍率下的隐性析锂
常温下,常规倍率(0.5C)充电时,原位 XRD 未检测到金属 Li 特征峰,NCM811 与石墨的物相变化同步且完整 —— 充电至 100% SOC 时,NCM811 的 c 轴膨胀率控制在 4.2%(正常范围),石墨 002 面 2θ 稳定在 25.9°(对应 LiC₆物相),表明 Li⁺嵌入 / 脱出过程顺畅。但当倍率提升至 2C 时,SOC=80% 后开始出现微弱的金属 Li 特征峰(积分强度约 300 a.u.),且伴随石墨物相变化的轻微滞后,说明常温高倍率下,Li⁺在负极表面的吸附速率超过嵌入速率,仍存在隐性析锂风险,这一现象通过传统离线 XRD 难以捕捉,需依赖原位技术的实时监测。
3.高温区间(40℃至 60℃):析锂与副反应耦合
高温下,析锂行为呈现 “副反应主导” 的特征:原位 XRD 显示,40℃以上充电时,除金属 Li 特征峰(2θ=36.6°)外,还出现 SEI 膜分解的特征峰(如 Li₂CO₃的 2θ=31.2° 峰强度下降);当温度升至 60℃、SOC=70% 时,金属 Li 特征峰强度骤增(达 2500 a.u.),同时 NCM811 的 2θ=18.7° 特征峰出现分裂,表明正极结构稳定性下降,释放的过渡金属离子(如 Ni³⁺)与电解液反应,进一步加剧负极析锂。这一发现揭示高温下析锂并非单纯的 Li⁺堆积,而是与 SEI 膜失效、正极结构劣化的耦合过程,为高温电池安全设计提供了新认知。
技术价值与应用方向
该研究通过原位 XRD 技术,首次建立了 NCM811 锂电池 “温度 - SOC - 物相 - 析锂” 的四维关联模型,其技术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为电池材料优化提供直接依据,例如针对低温析锂,可通过负极表面包覆 Al₂O₃提升 Li⁺扩散速率(实验显示包覆后 - 20℃下析锂起始 SOC 从 50% 提升至 75%);二是指导电解液配方调整,如加入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添加剂,高温下可抑制 SEI 膜分解,使 60℃时金属 Li 特征峰强度降低 40%;三是优化充电策略,基于原位 XRD 发现的析锂起始 SOC,可制定 “低温慢充(0.2C)、常温常规充(0.5C)、高温分段充” 的智能充电方案,避免析锂发生。
相较于传统表征手段,原位 XRD 的独特优势在于 “动态可视化”—— 不仅能判断是否析锂,还能量化析锂量(通过特征峰积分强度)、追溯析锂诱因(物相变化滞后或副反应),为锂电池从 “经验设计” 向 “机理驱动设计” 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未来展望
后续研究可向三方向拓展:一是拓展温度边界,探索 - 40℃极低温与 80℃高温下的析锂行为,覆盖极端应用场景;二是多技术联用,将原位 XRD 与原位拉曼光谱(监测 SEI 膜成分)、原位透射电镜(观察微观结构)结合,实现 “物相 - 成分 - 结构” 的多维度分析;三是长期循环研究,通过原位 XRD 追踪 1000 次循环后变温析锂的演化规律,为电池寿命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综上,基于原位 X 射线衍射的 NCM811 锂电池变温析锂研究,不仅揭示了不同温度下析锂的核心机制,更搭建了 “基础研究 - 技术优化 - 应用落地” 的桥梁,对推动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安全化、长寿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