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恒荣创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聚焦肿瘤学热点:多模态光声成像系统——肿瘤分级与血管生成评估的革新工具
聚焦肿瘤学热点:多模态光声成像系统——肿瘤分级与血管生成评估的革新工具
编辑 :

长恒荣创

时间 : 2025-11-27 11:10 浏览量 : 1

在肿瘤诊疗体系中,肿瘤分级(反映肿瘤恶性程度)与血管生成评估(关联肿瘤增殖、转移能力)是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的核心依据。传统评估手段却存在显著短板:病理活检需侵入性取样,易因样本异质性导致分级偏差,且无法动态监测血管生成过程;单一影像技术(如超声、CT)或仅能呈现解剖结构,难以量化血管功能参数,或因分辨率不足无法识别微小新生血管。多模态光声成像系统融合光声成像的功能解析优势与多模态的互补特性,实现了肿瘤 “结构 - 血管功能 - 恶性程度” 的一体化评估,成为肿瘤学研究临床转化的革新工具。


技术核心:适配肿瘤评估的多模态协同架构

多模态光声成像系统针对肿瘤分级与血管生成评估的需求,构建了 “光声功能成像 + 跨模态结构验证 + 量化分析引擎” 的三位一体技术架构。其一,高分辨率光声功能成像模块。系统利用脉冲激光激发组织产生超声信号的原理,搭配 MEMS 高速扫描镜(扫描帧率达 30fps)与高灵敏度超声换能器(带宽 10-60MHz),可实现横向分辨率≤15μm、成像深度达 10mm 的精准成像,既能捕捉肿瘤边缘直径仅 20μm 的新生毛细血管芽,又能覆盖整个肿瘤病灶。通过多波长激发(532nm、650nm、808nm),可解析血红蛋白(Hb)、氧合血红蛋白(HbO₂)的浓度分布,计算血氧饱和度(sO₂),为血管生成活性与肿瘤恶性程度关联提供功能指标。

其二,多模态融合验证系统。系统创新性整合光声成像与高频超声(40MHz)、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超声模块提供肿瘤的解剖结构背景,明确肿瘤边界与邻近组织关系;OCT 模块补充肿瘤表层(≤2mm)的微观结构信息,识别肿瘤细胞增殖导致的组织密度变化;光声模块则聚焦血管功能参数,三者数据通过图像配准算法(配准误差 <5μm)融合,形成 “结构定位 - 微观形态 - 血管功能” 的完整信息链,避免单一模态导致的评估偏差。例如,在乳腺癌评估中,超声定位肿瘤位置,OCT 识别导管内癌的微钙化灶,光声则量化病灶内血管密度与 sO₂,三者协同提升分级准确性。

其三,肿瘤专属量化分析引擎。系统搭载 AI 驱动的分析算法库,针对肿瘤分级与血管生成设计专属参数:血管生成评估参数包括血管密度(VD)、血管分支系数(BC)、血流灌注速率(PF);肿瘤分级关联参数包括肿瘤边缘血管浸润程度(VIE)、病灶内 sO₂异质性(ΔsO₂)、血管 - 肿瘤组织信号比(V/T)。算法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基于 5000 + 例肿瘤影像数据训练)自动提取这些参数,与病理分级标准(如 WHO 肿瘤分级)建立映射关系,实现分级结果的自动化输出,准确率达 92% 以上。


核心优势:突破传统评估的技术瓶颈

相较于传统手段,多模态光声成像系统在肿瘤分级与血管生成评估中展现出三大核心优势。一是非侵入性动态评估,无需取样即可实现对同一肿瘤病灶的长期监测(如连续 28 天追踪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效果),避免活检导致的肿瘤扩散风险与样本损耗,同时获取血管生成的动态变化曲线(如治疗后 7 天血管密度下降 25%),为疗效评估提供实时数据。

二是多参数协同验证,传统方法仅能通过病理切片计数血管数量,而该系统可同步获取血管密度、血氧饱和度、血流灌注等多维度参数 —— 例如,高恶性肿瘤(如肝癌 HCC 分级 Ⅲ 级)通常表现为 VD>50 条 /mm²、ΔsO₂>15%、VIE>30%,这些参数的协同分析使分级准确率较单一病理活检提升 18%。

三是高灵敏度早期评估,系统可在肿瘤直径仅 2mm(传统影像难以检出)时,通过检测病灶内异常升高的血管密度(较正常组织高 3 倍)与 sO₂(低于正常组织 15%),实现肿瘤早期分级与血管生成活性评估,为早期干预提供窗口期。例如,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评估中,系统可提前 4 周发现传统 CT 无法识别的微小转移灶,并通过血管参数预判其恶性程度,避免漏诊与过度治疗。


关键应用:肿瘤分级与血管评估的场景落地

该系统已在乳腺癌、肝癌、脑胶质瘤等常见肿瘤的研究与临床评估中落地应用,展现出明确的实用价值。在肿瘤分级应用中,针对乳腺癌导管癌,系统通过量化病灶内 VD、ΔsO₂与 VIE,可准确区分导管内癌(DCIS,Ⅰ 级)与浸润性导管癌(IDC,Ⅱ-Ⅲ 级):IDC 表现为 VD 显著升高(DCIS 约 20 条 /mm²,IDC 约 60 条 /mm²)、ΔsO₂>20%、VIE>40%,与病理结果吻合度达 94%,避免因活检取样局限导致的 DCIS 误判为 IDC。

在血管生成评估与疗效监测中,针对肝癌抗血管生成治疗(如使用索拉非尼),系统可动态追踪治疗前后的血管参数变化:治疗前肝癌病灶 VD 为 75 条 /mm²、PF 为 12mL/(min・100g),治疗 4 周后 VD 降至 40 条 /mm²、PF 降至 5mL/(min・100g),且 sO₂异质性降低,提示治疗有效;若治疗后 VD 无明显下降且 ΔsO₂升高,则预警药物耐药,为及时调整方案提供依据,较传统影像学(如增强 CT)提前 2 周判断疗效。

在脑胶质瘤术中评估中,系统通过微创探头(直径 3mm)实现术中实时成像,量化肿瘤残留灶的血管密度与 sO₂:若残留灶 VD>55 条 /mm²、ΔsO₂>18%,提示恶性程度高,需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若 VD<30 条 /mm²、ΔsO₂<10%,则提示残留灶恶性程度低,可减少手术损伤,显著提升患者术后生存率(1 年生存率从 65% 提升至 82%)。


技术展望:向临床精准化与智能化迈进

未来,多模态光声成像系统将围绕 “临床适配性提升、多中心数据整合、术中实时导航” 三大方向迭代。在临床适配性方面,开发便携式设备(重量 < 5kg)与一次性成像探头,适配门诊快速评估与基层医院应用;在数据整合方面,构建多中心肿瘤影像 - 病理 - 预后数据库,优化 AI 算法,提升不同肿瘤类型(如胰腺癌、肺癌)的分级普适性;在术中导航方面,将系统与手术机器人联动,实现 “实时血管评估 - 肿瘤边界标记 - 切除范围引导” 的一体化术中导航,进一步降低肿瘤残留率。

综上,多模态光声成像系统通过功能与结构的多模态融合、精准量化分析,彻底改变了肿瘤分级与血管生成评估 “依赖侵入性取样、信息单一、动态监测缺失” 的现状。随着技术的临床转化深化,该系统将成为肿瘤精准诊疗的核心工具,为肿瘤分级优化、治疗方案制定与疗效监测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推动肿瘤诊疗向 “精准化、微创化、个体化” 升级。


cache
Processed in 0.004528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