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恒荣创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贴壁细胞与悬浮细胞的培养技术差异及应用实践
贴壁细胞与悬浮细胞的培养技术差异及应用实践
编辑 :

长恒荣创

时间 : 2025-11-15 10:08 浏览量 : 2

在生物制药、细胞治疗及基础医学研究中,贴壁细胞与悬浮细胞是两类核心研究对象,其生长特性的本质差异决定了培养技术的设计逻辑。贴壁细胞需依赖固体基底实现附着、铺展与增殖,悬浮细胞则可在液体培养基中自由悬浮生长,两类细胞的培养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参数及应用场景均存在显著区别,精准掌握其技术要点是保障实验与生产效率的核心。


细胞基础特性:技术设计的核心依据

两类细胞的生长特性差异是培养技术分化的根本。贴壁细胞(如 Vero 细胞、HEK293 细胞、MDCK 细胞)具有 “锚定依赖” 特性,需通过细胞膜表面的黏附分子(如整合素)与基底表面的蛋白(如胶原蛋白、纤连蛋白)结合,才能完成细胞铺展(从圆形变为梭形或多边形)与细胞周期启动,其增殖速度较慢(倍增时间通常 18-36h),且易受基底面积限制;而悬浮细胞(如 CHO-S 细胞、Jurkat 细胞、杂交瘤细胞)无锚定依赖需求,可在培养液中以单细胞或小细胞团(直径<50μm)形式悬浮,借助培养液对流实现营养交换,增殖速度更快(倍增时间 12-24h),且生长空间仅受培养基体积限制,更易规模化培养。

此外,两类细胞的代谢特征也存在差异:贴壁细胞在高密度培养时易出现 “接触抑制”,导致代谢速率下降、产物表达量降低;悬浮细胞无接触抑制现象,但高密度培养(细胞密度>10⁷个 /mL)时易因营养竞争加剧、代谢废物(如乳酸、氨)积累,引发细胞活力下降,这些特性均需在培养技术中针对性优化。


培养系统技术:设计逻辑的差异化落地

两类细胞的培养系统在核心装置、关键参数控制上存在明显区别,需围绕其生长需求构建适配体系。


贴壁细胞培养系统:聚焦 “基底优化” 与 “空间利用”

贴壁细胞培养的核心是提供充足且适配的附着基底,同时保障营养均匀供应。传统小规模培养采用培养瓶(如 T25、T75 瓶),瓶内壁经表面改性(涂覆多聚赖氨酸或胶原蛋白),提升细胞贴壁率(需>90%),但受限于瓶内表面积,规模化生产需依赖微载体培养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结合的方案。

微载体培养是贴壁细胞规模化的核心技术,其关键参数包括:微载体粒径需控制在 50-200μm(过小易团聚,过大则营养难以渗透至内部),材料多选用交联葡聚糖(如 Cytodex 系列)或聚乳酸(PLA),表面需修饰黏附蛋白,确保细胞贴壁效率>85%;搭配的搅拌式生物反应器需采用低剪切力桨叶(如 marine 桨),搅拌速率控制在 20-50rpm,避免机械力破坏细胞 - 微载体结合;同时需精准控制溶氧量(30%-60% 空气饱和度)与 pH(7.2-7.4),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调整,防止局部营养匮乏。例如在 Vero 细胞制备狂犬疫苗的生产中,采用 10g/L Cytodex 1 微载体,在 5L 生物反应器中可实现细胞密度达 5×10⁵个 /mL,病毒滴度较传统培养瓶提升 3-5 倍。


悬浮细胞培养系统:聚焦 “分散性维持” 与 “传质效率”

悬浮细胞培养的核心是维持细胞分散性、避免聚团,同时提升培养液传质效率。小规模培养常用摇瓶(如 125mL、250mL),通过摇床振荡(转速 100-150rpm,振幅 25mm)实现培养液混合;规模化培养则以搅拌式或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为主。

搅拌式反应器需平衡搅拌速率与剪切力:针对 CHO-S 细胞(单抗生产常用细胞),搅拌速率通常设定为 80-120rpm,采用 Rushton 桨或 pitched blade 桨,确保细胞聚团率<10%(聚团直径>100μm 需干预);气升式反应器则通过通入无菌气体(5% CO₂+95% 空气)形成上升气流,带动培养液循环,无机械剪切力,更适合对剪切敏感的免疫细胞(如 CAR-T 细胞),通气量控制在 0.1-0.5vvm(体积气体 / 体积培养液 / 分钟),避免气泡破裂对细胞造成损伤。此外,悬浮细胞培养需精准控制葡萄糖浓度(2-6g/L)与谷氨酰胺浓度(0.5-2mM),通过补料策略(如流加葡萄糖 - 谷氨酰胺混合液)维持细胞高密度生长,CHO-S 细胞在 10L 搅拌式反应器中可实现细胞密度达 1×10⁷个 /mL,单抗表达量达 5-10g/L。


关键技术挑战与优化策略

两类细胞培养均面临特定技术难题,需针对性突破。贴壁细胞的核心挑战是细胞收获与微载体分离:采用胰酶(浓度 0.25%)或 EDTA(0.02%)消化时,需严格控制时间(5-10min),避免过度消化损伤细胞膜;微载体分离可通过过滤法(采用 100μm 孔径滤网)或离心法(500×g 离心 5min)实现,确保收获细胞活力>90%。

悬浮细胞的核心挑战是聚团与代谢废物积累: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抗团聚剂(如 Pluronic F-68,浓度 0.1%-0.5%)可降低细胞聚团率;针对乳酸积累问题,可采用低葡萄糖培养基(初始浓度 3g/L)结合流加补料,将乳酸浓度控制在 2g/L 以下;氨积累则可通过添加谷氨酰胺类似物(如丙氨酰 - 谷氨酰胺)减少氨生成。


应用场景与技术选择

两类细胞的应用场景差异决定了技术路线选择:贴壁细胞因易表达病毒、外源蛋白(如腺病毒载体、疫苗抗原),广泛用于疫苗生产(Vero 细胞制备脊髓灰质炎疫苗)、基因治疗载体生产(HEK293 细胞制备腺相关病毒);悬浮细胞因增殖快、易规模化,成为单抗生产(CHO-S 细胞)、免疫细胞治疗(Jurkat 细胞、CAR-T 细胞)的首选。例如在 CAR-T 细胞治疗中,需采用气升式反应器悬浮培养 T 细胞,避免机械剪切力影响细胞活性,最终实现细胞扩增 100-1000 倍,满足临床输注需求。

贴壁细胞与悬浮细胞的培养技术设计,均以细胞特性为核心导向,两类技术的不断优化推动了生物制药与细胞治疗的产业化进程。未来,随着 3D 生物打印(为贴壁细胞构建仿生基底)、人工智能(实时优化悬浮细胞补料策略)等技术的融入,两类细胞培养将向更高效率、更高产物质量的方向发展,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cache
Processed in 0.003868 Second.